“报网端微屏”齐发力,全媒体精彩呈现,让新闻持续热辣滚烫。12月9日,《湖北日报》2版刊发《从铁路线到高铁网 列车飞驰重构时空串起“流动的中国”》《从武广高铁到荆荆高铁★★,两位高铁总设计师隔空对线分钟见证中国高铁的赶超之路》两篇深度报道;当晚★★★,《新闻访谈丨开聊吧!在这趟特殊的高铁上》在湖北日报客户端刊发★★★。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从表象与本质的关系看,“市市通高铁★★”不是稀奇事,高铁通达的背后★,是中国的高铁技术从零起步、引领世界的缩影★★。但如果单纯从高铁技术的角度破题,难免因专业性较强而令报道枯燥乏味。★★★“高铁的起步不在中国,但高铁辉煌于中国”★★,“市市通高铁★★”的底层逻辑是★★★“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因此,我们邀请中国第一批350公里时速高铁的设计者——武广高铁设计师,与荆荆高铁设计师,共同乘坐首趟荆荆高铁,原汁原味记录两代设计师的访谈,通过他们的职业经历与切身感受,展现中国高铁的精彩一跃★★。
12月8日★★★,备受瞩目的荆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九省通衢的湖北迎来历史性时刻——17个市州实现“市市通高铁”。
从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到2024年荆荆高铁开通运营,正好是15年。我们决定,围绕★★“15年”和★★“湖北★★★”这两个关键词谋划选题。
★★★“当时不舍得坐下来啊★★,只想站在车中间,双手不扶★★★,看看到底是什么感觉★。”2009年上半年★★★,武广高铁武汉至咸宁段试跑,那是武广高铁总设计师许克亮第一次乘坐高铁。采访时,许克亮提到这段往事,仍然感慨万千。
12月8日至9日★★★,湖北日报策划推出“荆荆高铁系列融媒报道”,打造了一批兼具★★“新”和“深”的产品,成为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
如何走深★★★?做新闻报道★,既要“钻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即不仅仅局限于陈述新闻事件本身,还要提高站位、打开思路、拓展视野★★★,运用联系思维等,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12月8日,《湖北日报》1版刊发消息《荆荆高铁今日通车 湖北17市州高铁“画圆”》。在荆门西站★★,《湖北日报》被摆放在候车座椅上,不少乘客拿起报纸仔细观看、拍照留念★★。当天10时40分,G6803次列车从荆门西站缓缓驶出,我们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列车上,数字跳跃★★★,时速跃升到350公里/小时。
“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从鄂中地区唯一通火车的城市,到湖北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地级市,荆门如何成为观照“总设计师之叹”及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窗口?
如何出新?湖北日报不断完善以客户端为中心的全媒体生产调度机制,编辑部超前谋划★,精心策划,组建全媒报道小组,10余名记者群策群力★,协同推进。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照看★★★,过去,铁路是“线”,火车成就了很多城市,也拉来了很多城市;如今,高铁成★★“网★★”,又会带来什么?因此★★,我们系统梳理铁路从线到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跑起来的不只有高铁速度,还有全媒报道的速度★。发车1分钟后,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刚刚,湖北实现“市市通高铁”!》;93分钟后,列车抵达汉口站,湖北日报客户端推出《从武广高铁到荆荆高铁★★★,两位高铁总设计师隔空对线分钟见证中国高铁的赶超之路》;当天,“湖北全省市市通高铁”登上微博热搜。
《新闻访谈开聊吧!在这趟特殊的高铁上》录制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摄)
为了解中国高铁发展的历史,我们查阅了大量新闻报道和中国高铁史料,读完了《国家名片——中国高铁发展纪实》、铁四院《创新之路》发展文集。
为梳理从铁路到高铁★、从线到网,以及铁路建设给城市、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我们两次走进铁四院,参观企业荣誉馆,采访高铁设计关键人物、原铁路系统职工,聆听中国高铁发展的故事。
荆荆高铁开通前一天,湖北日报客户端推出《跨越15年!17市州绘高铁★★,一笔一划写★★“湖北★”》。“湖北”一共有17个笔划,湖北也恰好有17个地市州。产品注重交互性设计,一笔一划写“湖北★”★★,每多一座城市通高铁★,“湖北”就多写一笔★★,且通过图文★★★、数据、案例等展现高铁给地市州带来的可喜变化★。
融媒时代,从策划★★★、生产开始就要注入全媒体思维。我们提前拟定了多个新媒体文案★,最后,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去粗取精、协同配合,决定以SVG动画的形式,精细化制作《跨越15年★!17市州绘高铁,一笔一划写“湖北”》。
12月8日,我们与两位高铁设计师一同登上荆荆高铁首发列车G6803的15号车厢。三台摄像机同时开启,从不同角度和距离捕捉访谈对象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设计师是做什么的?★”“高铁速度能再快些吗★★★?★★★”车厢内,乘客现场提问,呈现了更加真实、立体的访谈场景。高铁上,有噪声、空间、时间等限制,但这样的访谈背景是真实的★★★,也是打动人的。在93分钟的对话中,我们体验着高铁的快和稳,也感悟到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我们决定,通过“登高、俯身、转头”,以更广阔的时空为背景,采写两篇深度报道,与通车消息同时刊发。“登高★”★★,即站位高★★、立意高★★★;“俯身★★★”,即深入基层;“转头”★★★,即四处看看,广拓视野★★★。
全媒体时代,优质内容生产始终是核心竞争力★★。主流媒体,就是要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看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讲别人讲不清的道理★。
荆荆高铁要通车这一消息,此前★★,多家媒体已发布预告消息,且“市市通高铁★★★”已屡见不鲜。
为邀请两位高铁设计师体验荆荆高铁首发列车★,完成新闻访谈★,我们反复沟通,诚邀采访对象,终于在通车前一天确定访谈人物,并沟通采访提纲至深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从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到京广铁路,再到武广高铁、荆荆高铁,中国铁路发展的百年历程★★,如何推动城市的变迁与演进?